传承中山大学百年医脉,铸就“五个最具”医院文化丨最具特色篇

发布人:党委宣传科 发布日期:2025-01-06
编者按

       2024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山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发来贺信,既是对百年中大在新起点上再创新辉煌的殷殷嘱托,也是对广东发展高等教育、建设教育强省的有力指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一直以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中山三院”)在五十多年的实践中凝练形成了“最具特色、最具智慧、最具人文、最具情怀和最具活力”的医院文化,“五个最具”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结出丰硕成果。

       本期,我们推出“最具特色”篇。

 

扎根于坚强党建引领

       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根”与“魂”,党建是文化建设的“主心骨”与“导航仪”。中山三院坚持党建与文化融合,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制定并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党委会“第一议题”等内容。加强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实施“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务骨干,把党务骨干培养成业务骨干,把既是党员又是业务骨干的培养成管理干部”的工作路径。注重基层党建,全面落实将支部建在科室上,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紧抓支部学习,促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以制度规范为重,不断完善医院内部治理结构。

image-20241230094442-1

医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

image-20241230094526-2

医院定期举办干部培训会

 
 

传承于中大百年医脉

       中山三院“五个最具”文化传承自中山大学的百年医脉。

image-20241230094545-3

百年医科红楼,历久弥新,孙中山先生铜像矗立在红楼前

 

       中山大学有着历史悠久丰富的红色基因。1924年2月,孙中山先生饬令创办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先生去世后的1926年8月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中共“一大”举行时的共产党员共有57人,其中18位参加了中山大学的筹备和建校早期的活动。包括李大钊、张申府、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鲁迅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兼教务主任。建校之初至新中国成立,有近160名师生为革命理想和民族大义牺牲,其中共产党员46名。

       中山大学医科历史悠久,名医巨匠辈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地下工作者、著名医学教育家柯麟院长领航,八位“一级教授”曾在此行医执教。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承于中大百年医脉,诞生于1971年中山医学院申请设立的“石牌门诊部”,1972年6月中山医学院的传染病学科整体迁入,1973年4月由门诊部改设医院,在53年的发展中,中山三院在广东的广州、肇庆、梅州三个地级市建成四个院区,形成了“一体两翼、三城四院”的发展格局,总规划床位数超7000张,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专科特色明显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

image-20241230094606-4
image-20241230094618-5

建院初期的中山医学院石牌门诊部

 

厚植于医院共同记忆

       继承了中大百年医脉的爱国为民、奋勇挺膺的担当精神,医院也在全院职工共同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建院之初,医院所在的广州东郊被戏称为“西伯利亚”,偏远荒凉,三院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迸发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上世纪80、90年代,面对办院经费短缺、医院发展滞后的困境,三院人提出“奋战三年、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口号,在“天方夜谭”的质疑声中,中山三院人以全省所有三甲医院第三的高分通过评审,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迸发出迎难而上、敢创奇迹的拼搏精神;2003年非典来袭,中山三院在大年初一全力以赴收治病患,在省内率先设立隔离病房,过程中,时任传染科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感染壮烈牺牲;2020年,新冠肺炎暴发,中山三院人继承邓练贤烈士遗志,四个院区均承担起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重任,并驰援武汉、荆州、三亚、香港,获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迸发出医德至上、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在新时代,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全面迅速跃升,三个城市四个院区在高水平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契机下结出累累硕果,迸发出不断攀登、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

image-20241230094635-6

1995年,医院成功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

image-20241230094646-7

2003年,时任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英勇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image-20241230094657-8

2020年,中山三院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医院也凝练出了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其中,院训集中承载了医院理念:“医德至上,博积精勤”,出自孙思邈名句“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院院训蕴含着百年中大“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校训精神及中大医科“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医训精神。

image-20241230094709-9

中山三院院训“医德至上,博积精勤”

 

       在新时代,医院赋予它新的内涵:博——博学多思,博采众长,知识广博,胸怀博大;积——积人所长,善于总结,不骄不躁,积极进取;精——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勤——勤奋务实,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勇攀高峰,“医德至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恪守医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医院的文化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为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专科特色明显的强大的现代化智慧医院,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依托于医疗技术硬实力

       医院文化的核心内涵也来源于医疗技术的综合实力,特色专科、特色专家、特色技术,为医院文化的成长提供了丰饶的土壤。

       医院坚持“四个面向”,以建设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为抓手,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筑巢引凤孵育高水平学科团队,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内涵建设,力促代表性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产出。重点聚力三大学科群(肝病、脑病、免疫性疾病)、三大平台(干细胞、纳米、大数据)、一个标准(5G赋能多院区运营模式),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已形成看肝病、看脑病、看疑难重症到中山三院的良好口碑。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项目,13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以及6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拥有省部级科研基地16个,厅局级科研基地10个,临床医学硕士点51个,博士点4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拥有一批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同时也是广东省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委主任委员单位,牵头制定一系列省级指南。

image-20241230094733-10

        医院在多院区管理实行院本部垂直管理,通过打造 “一体化”的多院区室内外环境氛围、搭建一体化信息系统、实施同质化管理,院本部临床专家定期轮岗出诊和查房、带教、手术等保证技术平移,助力三城四院同质化发展,医院的品牌形象也因此而获得群众极大认可,医院日均门急诊量已超过18000人次,2023年全年门诊量居全国第9位,2024年上半年总诊疗人次数居广州市综合医院第1位。中山三院多院区建设成果获得国家认可,粤东院区从二级医院经过10年帮扶获评三甲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2023年获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肇庆院区2021年10月投入运营,2022年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医院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中山大学新百年新征程的号角已吹响,中山三院将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在奔腾不息的时代潮流中劈波斩浪,以“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豪迈壮志、“医德至上、博积精勤”的澎湃情怀,奋力走好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专科特色明显的强大的现代化智慧医院”的新道路。

       全体中山三院人将无愧心中星火,不负尺寸光阴,以“最具特色、最具智慧、最具人文、最具情怀和最具活力”的医院文化为驱动力,踏着新时代的节奏,书写健康事业华丽诗篇,在新伟业昂扬奋进的浩荡洪流中奋楫扬帆,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