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典型篇】亲历非典的白衣天使,王乔凤用真情传递爱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原本就是个热心肠的王乔凤更加忙碌了。作为一名党员,她和科室同事们一起,在保质保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主题教育材料,再一一落实。
王乔凤参加支部志愿活动
节假日,只要有时间她就到社区去,和她创建的护理志愿团队一起做公益。
王乔凤和护理志愿团队开展志愿服务
十六年前,她亲历非典
当一名白衣天使是王乔凤的梦想。1986年,她毕业后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王乔凤为人豁达,工作有耐心、任劳任怨,1992年起便开始担任病区护士长。
2003年除夕,当千家万户沉浸在团圆喜庆的温馨中时,中山三院感染科病房来了两名“非典型肺炎”重症转院患者。医院立即组织成立紧急救治小组,王乔凤是其中一员。
当时“非典”病因不详,传染性及预后情况不明,尚缺乏特效治疗,作为病区的护士长,王乔凤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坚守岗位。
那夜,中山三院感染科灯火通明。王乔凤和同事们在忙碌中度过了除夕夜。在抢救病人连续紧张工作一整夜后,第二天早上,她依旧在病房忙碌,个人服从集体是她一贯的工作作风。

大年初一,此后证实先后传染多名医务人员及亲戚朋友的那名患者被送到了中山三院。当时病人处于高热状态,呼吸困难,命悬一线。在治疗时,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从插管处喷出,包括王乔凤在内的现场医务人员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抢救。最终,病人的病情逐渐稳定。
那些天,关于“非典”的传言铺天盖地,许多护工因此离开。护理人员要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王乔凤和护理的同事们不仅给病人吸痰、清理呼吸道异物,还要喂食、料理病人大小便……
连值了4天班的王乔凤开始发烧,当晚就出现寒颤、呕吐、头晕、拉肚子等症状,胸片显示肺部有大面积阴影,她也被隔离了。到了第10天,王乔凤的病情急速加重,寒颤特别厉害,不断地加热水袋、棉被也不管用,持续的高烧、频繁的咳嗽、剧烈的胸疼时时折磨着她,连呼吸也变得困难。
回忆亲历“非典”的那段黑暗的日子,王乔凤仍心有余悸:“那段时间,整个医院充满了紧张气氛,感染上‘非典’的医护人员像其他患者一样经受着生死的考验,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虚弱得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天天躺在床上忍受着病魔的煎熬,与外界的联系只剩下电话和手机短信。” 为了给自己加油,也找点事做,王乔凤一字一句亲笔写下了《抗非典日记》,真实记录了三院人从接诊第一例非典型肺炎患者到成功击退非典的详细过程,包括自身染病到病愈重返非典病房工作的心路历程,成为非典事件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最终,她凭借坚强的毅力和信心战胜了病魔,出院后,她马上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些工作,她都冲锋在前
康复之后,作为科室的护理骨干,王乔凤又再次活跃在科室大小事务中。中山三院感染科作为华南感染性疾病治疗龙头单位,在防控或收治手足口病、H1N1甲流、“超级细菌”、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等方面承担重要工作任务。

齐二药假药事件、收治手足口病、汶川抗震救灾、埃博拉等突发应急事件中,王乔凤带领所在护理团队圆满完全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她所在的团队也结出累累硕果,2007年获得中山三院青年文明岗;2010年获得中山大学“女教职工文明岗”称号;2013年获得广东省“巾帼文明岗”。

节假日,王乔凤常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参加各类义诊活动。但个人力量有限,如何才能帮助更多人?这一直是她在思考的问题。
2008年起,王乔凤创建中山三院感染科志愿护理团队;2015年3月创建中山三院岭南医院护理志愿团队,感染科护理志愿团队从最初的3名护士党员增加到了20多名,志愿者们除不定期开展各类义诊活动外,还利用下班时间为限制卧床、危重以及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如修剪指甲、抹身、洗头、理发、刮胡须等。
据不完全统计,她和所在的志愿团队共计开展免费理发300人次,抹身250人次、洗头450人次、剪指甲450人次、刮胡须120人次、医疗护理答疑3200人次(出院后病人)等。志愿团队的工作得到了患者、家属、同行的一致认可,收到锦旗20余面,获得书面表扬、口头表扬上百次。在收获社会效益的同时,志愿团队也在不断成长。
王乔凤说,“我十分珍惜穿上护士服的每一个瞬间,给病人送去温暖和关爱是我的职责所在,这也是我们中山三院所有护理人的行事准则。”